十四年抗战巨人配资,超过三千五百万中国军民为保家卫国献出生命。广袤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可见英烈长眠的痕迹。但你可能不知道,在中国西南边陲之外的缅甸深山、河流与高原之间,也曾留下过中国远征军的足迹——约有四十万名官兵跨境作战,许多人最终倒在异国他乡。
回顾那段历史:1942年3月,应英国方面请求,中国首次派出远征军入缅,约十万官兵奔赴前线。这些士兵在缅甸北部的山地、丛林间浴血奋战。以“野人山”为代表的高地,北临喜马拉雅山系,区域辽阔、最高海拔逾三千米,丛林茂密、瘴气弥漫,猛兽与疾病一样危险。前线战况极为残酷:远征军不畏艰险,短短半年就转战逾一千五百公里,先后打下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东枝收复等关键胜仗。然而代价惨重——仅这一轮作战,伤亡就高达五万六千多名。
展开剩余79%1943年10月,第二次入缅行动展开,参战兵力扩大到约三十万。那时战场可谓“人间地狱”:枪炮与黄沙、热带雨林与泥泞、饥渴与瘴气交织在一起。老兵卢彩文后来回忆,收拾战场时,常见士兵与敌人缠斗到面目全非,有的耳朵被咬掉,有的四肢断裂,惨状触目惊心。可正是这些血与泪,换来了1945年3月与英军的胜利会师,缅北几十座城镇和滇西数万平方公里失地得以收复。远征军的付出,不仅支援了中国的抗战,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胜利做出了贡献,为后来新中国的建立垒下了基石。
然而战争结束多年后,这些倒下的英灵并未全然归于安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某日,在缅甸一处原本庄重肃穆、安葬着远征军烈士的陵园里,竟响起了愤怒的呼声。白发老兵站在一片松柏与墓碑之间,颤抖着喊道:“不要动!不能拆!”他的话语里藏不住对战友的怀念与愤懑:这些为缅甸及中国流尽鲜血的烈士,理应受到尊重,而不是在和平时期被粗暴对待。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当时缅甸政府以发展经济为由,决定拆除这座曾安葬约四万名殉国将士的烈士陵园。那一时期,中国刚走出闭关自守、改革开放初期国力尚在恢复,国际影响力还无法与西方大国比肩;与此同时,缅甸为发展而接受外资、引进资本,利益考量最终压过了对历史与恩情的敬重。远征军老兵和当地华侨对此愤怒不已,他们抗议、挽留,但机器的轰鸣最终淹没了他们的呼声。被收集到的遗骸只得草率埋葬,许多战士的遗体下落不明,陵园原址上拔地而起的新楼仿佛在嘲弄他们当年的牺牲。
对比之下,英美阵亡将士在缅甸的陵园却被完整保存。显然,战后缅甸与日美之间的经济与外交关系为这些纪念地提供了保护,而对中国远征军的冷漠则暴露出一段“忘恩负义”的历史现实:当一个国家在强弱之间徘徊时巨人配资,历史的公义常被利益交换所掩盖。
战争给缅甸人民带来的苦难不可忽视。日本侵缅期间的屠杀、强征慰安妇,以及修建“死亡铁路”时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都是血的记忆。战后,日本通过赔偿与经济援助深度介入缅甸经济,这些现实因素也影响了缅甸对不同战时纪念地的态度与处理。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在纪念与保护海外英烈遗迹方面有了实质推进。比如,2023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回国安葬,祭文中写道“魂兮归来,宣昭国光”,以表达对英烈的崇敬与追思;不久前,国家有关部门表示,已成立由十六个部门组成的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领导小组,承担境外纪念设施的保护与修缮。截至目前,已有十多个国家近二十处纪念设施的修缮工程完成,其中就包括缅甸密支那地区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历史有时残酷,有时公正会迟到。那一代为国捐躯的远征军战士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了抗战的胜利;他们的英魂值得被铭记、被尊敬。如今国家强盛,更多的资源和制度被用于寻找、保护和纪念这些牺牲者,这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的告慰。
愿那些长眠在异乡的英魂得以安息;愿后人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用强大的国家力量与公义,去守护每一位为国献身之人的尊严。相信总有一天,他们将回到故土,在子孙的敬仰中安眠。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