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铚秀出生在江西永新一个贫苦家庭东兴资本配资,是家中排行第二。受到大哥的影响,他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大革命时期,张铚秀还很年轻,当时并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是革命工作。他为大哥传递情报,担任了通信员的角色。每次出门送信,母亲总会千叮万嘱,告诫他要小心保密,遇到敌人时要保持冷静,机智应对。
除了送信,张铚秀还参加了儿童团,担任号兵。当虹桥村爆发暴动时,暴动队的行动正是因为听到他吹响的号角而开始的。吹号也成为了张铚秀在革命生涯中的一个爱好,伴随了他多年。
1934年2月,张铚秀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8月参加了长征。当时,他所在的红6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锋队,充当了开路先锋,冲锋陷阵,为主力红军争取了宝贵时间。
展开剩余82%长征的初期,张铚秀和战友们不仅要进行激烈的战斗,还要承受长时间的行军。在一次战斗中,张铚秀不幸被子弹打中头部,幸运的是,伤势并不致命,只伤到了头骨。虽然医生命令他留下养伤,但他依旧坚持带伤跟随部队继续前行。
1936年初,张铚秀在一次反击作战中再次受伤,这次是右腿中弹。尽管伤势严重,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坚强的意志,他依旧坚持完成了长征。
遗憾的是,张铚秀的大哥在他参加长征时留在了家乡继续斗争,但不幸被叛徒出卖,遭到残忍杀害,年仅35岁。大哥的死令张铚秀深感痛心东兴资本配资,也让他更加牵挂家中的母亲。由于战事不断,直到解放后,他才终于与母亲团聚。
抗日战争期间,张铚秀担任新1支队新1团团长。在1941年的“皖南事变”中,他带领部队巧妙地避开敌人围剿,并成功带领部队突破敌军包围。那场战斗异常惨烈,部队没有补给,吃的是野菜,喝的是露水,然而张铚秀和他的战士们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成功突破敌军包围,最终抵达根据地,尽管仅剩200余人。
这段历史成了张铚秀一生难忘的经历,他常以此激励后人,并强调“铁军精神”是革命队伍的宝贵财富。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铚秀参与了多场关键战役,从山东到安徽,再到上海,他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著名战斗中屡次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张铚秀便被派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1951年3月,他指挥的26军在“三八线”以南发起阻击战,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力,成功守住了阵地,为志愿军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尽管一生多次战斗,身上伤痕累累,张铚秀在和平年代依然怀念过去的战斗岁月,最喜欢的还是讲述那些炮火连天的英雄故事,依旧爱穿军装。
张铚秀能够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离不开妻子丁亚华的支持。婚后,丁亚华照顾家中事务,培养了8个孩子,她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从未让他担心家里的事情。张铚秀家中有一条家规,不许外人借用自己的名声炫耀。孩子们都很懂事,凭自己的努力成才,对父亲的官位和名声从不提及。
丁亚华本身也是一名革命者。她出身于一个革命家庭,曾祖父丁汝昌是甲午战争中英勇的爱国将领,父亲丁智仁是中共秘密党员,家中其他成员也都是共产党员,堪称一门忠良之家。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张铚秀作为昆明军区副司令员,负责指挥西线战役。由于杨得志司令员因病无法继续指挥,张铚秀接手指挥,并成功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然而,1980年,张铚秀因年龄较大,符合年轻化趋势的要求而被考虑退休。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曾对张铚秀的年龄表示不满,但也因为他在过去战斗中的杰出表现,同意他再过渡几年。
1980年代初,中央决定裁军100万,撤销昆明军区并与成都军区合并。张铚秀和谢振华积极做好动员工作,顺利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在中越边境冲突中,张铚秀指挥部队在云南方向连续作战,最终在老山和者阴山的战斗中取得了显著胜利,赢得了广泛赞誉。
退休后的张铚秀并未闲着,他参与了新四军和昆明军区的历史资料整理,还为红军征战黔滇史料丛书的出版贡献了力量。
1986年,张铚秀被选为中顾委委员,并向中央提出了多项有价值的建议。晚年,他关心革命老区和边防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并亲自前往调研,帮助这些地区摆脱贫困。
2009年8月14日,张铚秀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临终前一天,他和夫人丁亚华相伴,夫妻俩共同度过了67个春秋。
发布于:天津市信钰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