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虚构小说鑫策略,非新闻报道,切勿与现实关联。
"你确定没有吃什么特殊药物?"医生第三次追问,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
"我真的什么都没吃,我只是每天早上吃个红薯。"
医生愣了三秒,随即冲出B超室,大声喊道:"快!所有人都过来看看这个!"
王大姐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但从医生颤抖的手中,她感觉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此时,走廊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先是消化科的陈主任匆匆赶来,接着是内分泌科的刘医生,最后连平时很少露面的副院长都出现了。王大姐透过半开的门缝,看到外面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白大褂。
"三十年了,我真的没见过这种情况。"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数据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另一个声音回应道。
她紧紧抓住检查床边的扶手,手心已经完全湿透。
展开剩余94%01
两年前的那个秋日,王大姐永远不会忘记。
那是个周二的下午,纺织厂的广播里传来厂长沙哑的声音:"由于订单减少,企业效益下滑,经董事会研究决定,进行人员优化调整......"
王大姐坐在纺织机前,手中的线团停止了转动。她知道这一天终究会来,但当它真正到来时,还是让人措手不及。
52岁的年纪,在就业市场上是个尴尬的数字。太老了不适合重体力活,太年轻了又不到退休年龄。王大姐在厂里工作了二十八年,从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干到了车间班长,如今却要重新开始。
"大姐,你打算怎么办?"同车间的小刘问道。小刘才三十出头,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走一步看一步吧。"王大姐收拾着自己的工具,语气平静得让人心疼。
回到家,老李已经在厨房忙活晚饭。他比王大姐早三个月下岗,现在在工地上做小工,每天早出晚归,挣的钱勉强够家用。
"厂里的事怎么样了?"老李问道,虽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下个月就不用去了。"王大姐在沙发上坐下,"补偿金能拿一万二。"
老李手中的锅铲停了一下,然后继续翻炒着青菜:"那也好,你在厂里这些年也够累的。"
他们结婚二十六年,早就学会了在困难面前相互支撑。没有抱怨,没有眼泪,只有默默的承受和坚持。
儿子小军那天晚上打来电话:"妈,我听说厂里要裁员,你怎么样?"
"没事,妈妈会找到新工作的。"王大姐的声音依然平静。
"要不我和小雯商量一下,每月给你们一点生活费?"小军有些犹豫。他刚结婚半年,和妻子小雯合买了一套两居室,每月房贷压力很大。
"不用,你们年轻人有你们的压力。"王大姐断然拒绝,"妈妈还能干几年。"
挂了电话,王大姐和老李坐在客厅里,电视里正播放着新闻联播,但两人都没有在听。
"明天我去人才市场看看。"王大姐打破沉默。
"我也打听打听,看哪里还需要人。"老李点点头。
第二天,王大姐换上最正式的衣服,来到市人才市场。偌大的招聘大厅里人头攒动,大部分都是和她年龄相仿的中年人。
招聘会上,适合她这个年龄的岗位不多。保洁员、食堂阿姨、超市收银员,工资都不高,但总比没有强。
王大姐在一家连锁超市的招聘台前停下脚步。招聘广告上写着:收银员,45-55岁,工资2800元,包一顿午餐。
"想应聘吗?"招聘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女性,看起来很干练。
"可以试试吗?"王大姐问道。
"有经验吗?"
"没有,但我学东西很快。"王大姐如实回答。
招聘员上下打量了她一番:"明天上午九点来店里试工,试用期一个月。"
王大姐接过地址,心中涌起一丝希望。
第二天,她来到超市报到。店长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姓陈,人很随和。
"收银员的工作看起来简单,但要细心。"陈店长边说边演示,"每天要处理几百笔交易,出错了就要自己承担。"
王大姐认真学习着每个操作步骤。扫码、称重、收钱、找零,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需要熟练的配合。
第一天上班,她紧张得手心出汗。面对排队的顾客,生怕自己动作太慢影响别人。
"阿姨,您慢点,不着急。"一个年轻的顾客安慰她。
王大姐感激地笑了笑,心情放松了一些。
一个星期后,她基本掌握了工作流程。同事们也都很友善,特别是比她小十几岁的小丽,经常主动帮助她。
"王姐,你学得真快。"小丽夸奖道,"比之前来的那个大姐强多了。"
"谢谢你这些天的照顾。"王大姐真心感谢。
"应该的,大家都是同事嘛。"小丽笑着说。
工作稳定下来后,王大姐开始适应新的生活节奏。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八点半到店,晚上六点下班。虽然工资不高,但至少有了固定收入。
然而,就在她以为生活要步入正轨时,一次例行体检彻底打乱了她的计划。
02
2022年10月,超市组织员工体检。
王大姐已经有三年没有体检了,主要是觉得花钱没必要。这次公司出钱,她自然不会错过。
体检在市人民医院进行。抽血、心电图、胸片,一系列检查做下来,王大姐感觉自己身体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一周后,体检报告出来了。
拿到报告的那一刻,王大姐的心情瞬间跌到谷底。报告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中重度脂肪肝,空腹血糖偏高,建议进一步检查。
"脂肪肝?"王大姐反复看着报告,有些不敢相信。
她立即挂了消化内科的号。接诊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医生,姓李。
"您平时喝酒吗?"李医生看着报告问道。
"不喝,我从来不喝酒。"王大姐摇头。
"那就是营养过剩导致的。"李医生放下报告,"您现在的肝脏脂肪含量已经很高了,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肝硬化。"
王大姐被这个诊断吓到了:"那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控制饮食,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李医生拿出一张饮食建议表,"多吃优质蛋白,比如深海鱼、瘦肉、蛋类。碳水化合物要适量,最好选择粗粮。"
王大姐接过建议表,密密麻麻写着各种食物的搭配和禁忌。
"还有,建议配合一些保健品。"李医生继续说道,"鱼油、卵磷脂、维生素E,这些对肝脏恢复都有帮助。"
从医院出来,王大姐首先去了附近的药店。
"鱼油胶囊多少钱?"她问药店的营业员。
"这种进口的398一瓶,能吃三个月。"营业员推荐道,"效果挺好的。"
"卵磷脂呢?"
"268一盒,也是三个月的量。"
王大姐心里算了算,光这两样就要666元。加上维生素E和其他营养品,至少需要800元。这相当于她三分之一的月工资。
她在药店里转了一圈,最终什么也没买就走了。
回到家,王大姐把体检报告放在茶几上,坐在沙发上发呆。
老李下班回来,看到妻子的表情就知道有事。
"体检怎么样?"他小心翼翼地问鑫策略。
"有点脂肪肝。"王大姐尽量轻描淡写,"医生说要注意饮食。"
老李拿起报告仔细看了看,眉头紧皱:"中重度,听起来挺严重的。"
"医生说配合保健品效果会更好。"王大姐犹豫着说道。
"那就买呗,身体要紧。"老李毫不犹豫。
"太贵了,一套下来要八百多。"
老李沉默了。八百多元对他们家来说确实不是小数目。他每月在工地的收入也就三千多,除去生活费,剩下的要存起来应急。
"要不先买一样试试?"老李建议。
"算了,我自己想办法。"王大姐摆摆手,她不想让丈夫为难。
当天晚上,王大姐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在网上查阅了大量关于脂肪肝的资料,越看越担心。有些文章说脂肪肝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这让她更加恐惧。
凌晨两点,她起床到厨房喝水。打开冰箱,看到里面的剩菜剩饭,突然意识到自己的饮食确实有问题。油腻的菜品、精白米面、很少吃水果蔬菜,这些都是脂肪肝的诱因。
"得改变生活方式。"她在心里对自己说。
第二天是周末,王大姐去菜市场买菜。她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清淡的食材:青菜、萝卜、冬瓜、瘦肉。
03
第二天,王大姐专门去菜市场买红薯。
卖红薯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皮肤黝黑,笑容朴实。
"大姐,买红薯啊?"老太太热情地招呼。
"嗯,买点尝尝。"王大姐挑选着大小合适的红薯。
"这红薯是我家自己种的,没用化肥农药,特别甜。"老太太一边称重一边介绍,"我家老头子糖尿病,医生让他吃粗粮,这红薯吃了血糖还稳定了呢。"
"是吗?"王大姐来了兴趣。
"真的,我们都奇怪着呢。医生说红薯虽然甜,但对血糖反而有好处。"老太太继续说道,"关键是便宜,不像那些保健品动不动几百块。"
王大姐买了十斤红薯,每斤两块五,总共二十五元。比起那些昂贵的保健品,这个价格让她感到安心。
回到家,王大姐挑了一个中等大小的红薯,洗净后放进蒸锅。二十分钟后,蒸熟的红薯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她小心地剥开薯皮,里面是金黄色的薯肉,看起来就很有食欲。咬一口,甜丝丝的,口感绵软,确实很好吃。
"这能当早餐吗?"她有些怀疑。
以前的早餐通常是包子配豆浆,或者煎饼果子,分量足够撑到中午。一个红薯看起来太少了,能管饱吗?
"先试一个星期看看。"王大姐决定。
第二天早上,王大姐蒸了一个红薯当早餐。配了一杯白开水,就这样解决了一顿饭。
上班路上,她感觉胃里很舒服,没有以前吃完包子后的油腻感。但到了十点多,饥饿感开始袭来。
"王姐,你今天怎么没吃早餐?"同事小丽关心地问。
"吃了啊,吃了个红薯。"王大姐说。
"就一个红薯?"小丽瞪大眼睛,"那能饱吗?"
"还行吧。"王大姐有些不好意思。
到了中午,王大姐感觉特别饿。平时中午吃一份快餐就够了,这天她又加了一个菜。
"这样下去不行啊。"她在心里想,"晚上得多吃点补回来。"
第二天、第三天,情况基本一样。早上的饥饿感让王大姐有些难受,她甚至考虑要不要放弃这个计划。
"王姐,你这是在减肥吗?"另一个同事刘阿姨问道。刘阿姨五十出头,说话比较直接。
"没有,就是想吃得健康点。"王大姐解释。
"健康?"刘阿姨撇撇嘴,"52岁了还这么抠门,早餐就吃个红薯,能有什么营养?你这是在作践自己。"
这话让王大姐心里很不舒服。她知道刘阿姨没有恶意,但这种评价还是让她觉得委屈。
"刘姐,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小丽替王大姐说话,"王姐这样吃也挺好的,至少很自然。"
"自然有什么用?营养跟不上怎么办?"刘阿姨继续说道,"像我们这个年纪,本来就该好好补补身体,不能委屈了自己。"
王大姐没有反驳,她理解刘阿姨的观点。在大多数人看来,红薯确实不算正式的早餐。
下班回家的路上,王大姐路过一家包子铺。热气腾腾的包子香味扑鼻而来,她的肚子不争气地叫了起来。
她在门口站了十分钟,看着来来往往买包子的人,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算了,再坚持几天试试。"最终,她还是走开了。
第一个星期结束时,王大姐已经有些适应了这种早餐模式。虽然还是会饿,但没有最初那么强烈了。
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的精神状态似乎有了改善。以前上午经常犯困,现在反而觉得精力充沛。
老李也注意到了妻子的变化:"最近怎么这么有精神?"
"可能是工作适应了吧。"王大姐没有详细解释。
她不确定这种变化是否与红薯有关,也许只是心理作用。但至少目前看来,这个尝试没有带来负面影响。
"再坚持一个月看看。"她对自己说。
04
一个月后,变化更加明显了。
首先是体重。王大姐在超市员工休息室的体重秤上称重,发现比一个月前轻了5斤。这让她有些惊喜,虽然减肥不是她的主要目的。
"王姐,你是不是瘦了?"小丽最先注意到变化。
"好像是瘦了点。"王大姐摸摸自己的脸,确实感觉轮廓清晰了一些。
"用什么方法减的?"刘阿姨也凑过来问,语气里带着好奇。
"没用什么方法,就是吃得清淡点。"王大姐不愿意多说。
"肯定有秘诀,快说说。"小丽追问道。
王大姐只是笑了笑,没有透露红薯的事。她担心说出来会被人笑话,毕竟红薯在很多人眼里只是廉价的粗粮。
更让王大姐惊喜的是精神状态的改善。以前下午经常犯困,需要喝咖啡提神。现在却感觉精力充沛,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陈店长也注意到了她的变化:"王姐,最近工作很积极啊。"
"谢谢店长的认可。"王大姐有些不好意思。
"你这样下去,很快就能转正了。"陈店长鼓励道。
除了体重和精神状态,王大姐还发现了其他变化。困扰她多年的便秘问题有了明显改善,每天都能正常排便。皮肤也比以前有光泽,同事们经常夸她气色好。
"王姐,你用什么护肤品了?皮肤怎么这么好?"小丽羡慕地问。
"没用什么,就是睡眠好点。"王大姐随口回答。
实际上,她的睡眠质量确实提高了。以前经常失眠,现在一沾枕头就能睡着。
三个月后,这些变化更加稳定了。王大姐的体重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精神状态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她已经完全适应了红薯早餐,不再感到饥饿难耐。
然而,周围人的议论并没有停止。
"王姐这是怎么了?最近变化这么大。"休息室里,同事们经常这样议论。
"肯定有什么秘诀,就是不肯说。"刘阿姨有些不满。
"也许人家真的没什么秘诀呢。"小丽为王大姐辩护。
"怎么可能?五十多岁的人,哪有这么容易变化的。"另一个同事插话道。
王大姐听到这些议论,心里五味杂陈。她理解同事们的好奇,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说自己只是每天吃红薯?这听起来确实有些荒唐。
半年后,王大姐去了一趟社区卫生院。她想检查一下血压血糖,看看身体指标有没有改善。
社区医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医生,姓张,很有经验。
"血压正常,血糖也在正常范围内。"张医生看着检测结果说道,"您保养得不错。"
"是吗?"王大姐有些意外。
"是啊,像您这个年龄,很多人都有高血压、高血糖的问题。您的指标都很正常。"张医生继续说道,"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这个评价让王大姐很高兴,但她没有表现出来。
"平时注意什么了吗?"张医生好奇地问。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饮食清淡点。"王大姐依然不愿意详细说明。
从卫生院出来,王大姐的心情很好。血压血糖正常,这说明身体状况在改善。
一年后,更大的变化发生了。
王大姐发现自己很少感冒了。以前每年至少要感冒三四次,去年整个冬天竟然一次都没有感冒。
"你最近怎么这么结实?"老李好奇地问,"以前这个时候你都要感冒了。"
"可能是锻炼多了吧。"王大姐找了个理由。
实际上,她的运动量并没有增加,每天还是正常上下班。唯一的变化就是那个红薯早餐。
最让她惊喜的是胃病的改善。王大姐有十几年的慢性胃炎,经常胃痛胀气。但从去年开始,这些症状几乎消失了。
"胃病好了?"老李有些不敢相信,"你不是经常说胃疼吗?"
"最近确实好多了。"王大姐点点头。
"是不是工作压力小了?"老李分析道。
"也许吧。"王大姐没有否认。
她也在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工作压力确实比以前小了,但主要的改变应该还是饮食习惯。红薯作为早餐,确实给她的身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两年的时间里,王大姐从来没有间断过红薯早餐。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工作多忙,每天早上那个蒸红薯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邻居们也开始注意到她的变化。
"王姐越来越年轻了。"隔壁的张大妈经常这样说。
"有什么保养秘诀吗?"楼上的李阿姨也会这样问。
"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心态好点。"王大姐总是这样回答。
05
2024年10月,王大姐54岁生日前夕,她决定去医院做个全面体检。
"两年了,该看看身体怎么样了。"她对老李说。
"是该检查检查,你这两年确实变化挺大。"老李赞同地点点头。
体检当天,王大姐来到市人民医院。挂号、抽血、心电图,一切都很顺利。最后一项是腹部B超。
B超室里,医生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姓张。王大姐躺在检查床上,张医生在她腹部涂上耦合剂,开始检查。
"放松,深呼吸。"张医生一边操作一边说。
王大姐闭着眼睛,听着B超机器的嗡嗡声。她想起两年前的那次体检,想起那张写着"中重度脂肪肝"的报告。
忽然,B超机器的声音停了。
王大姐睁开眼睛,看到张医生盯着屏幕,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有什么问题吗?"王大姐紧张地问。
张医生没有回答,而是调整了一下探头的位置,又仔细检查了几遍。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最后停下手中的动作。
"您稍等一下。"张医生起身走出了B超室。
王大姐躺在检查床上,心脏砰砰跳个不停。她想起同事们说过的话:"去医院最怕医生皱眉头,一皱眉头准没好事。"
几分钟后,张医生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医生一起走了进来。
"这是我们科的主任,李主任。"张医生介绍说,"他想再给您检查一下。"
李主任看起来五十多岁,戴着金丝眼镜,给人一种很有威望的感觉。他接过探头,重新开始检查。
王大姐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她从两个医生的表情中读出了异常,但又不敢多问。
李主任检查得很仔细,每个角度都反复确认。期间,他和张医生小声交流了几句,王大姐只听到"不可能"、"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词语。
"您最近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李主任突然问道。
"没有,我很少吃药。"王大姐如实回答。
"保健品呢?"
"也没有。"
"那您平时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李主任继续问。
王大姐想了想,说:"就是普通的家常菜,没什么特别的。"
"早餐呢?"
"早餐......"王大姐犹豫了一下,"就是蒸红薯。"
"只有红薯?"李主任的声音有些惊讶。
"是的,就一个红薯。"
坚持多长时间了?"
"两年多了。"
李主任和张医生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有难以置信的神色。
"您确定没有吃什么特殊药物?"李主任第三次问道。
"我真的什么都没吃,我只是每天早上吃个红薯"王大姐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她意识到医生们的反应有些异常,心中的恐惧更加强烈。
李主任愣了三秒,随即冲出B超室,大声喊道:"快!所有人都过来看看这个!"
王大姐躺在检查床上,听着外面传来的脚步声和议论声,心中的恐惧达到了顶点。
几分钟内,B超室里涌进了五六个医生。他们围在B超机前,激烈地讨论着什么。有人说"不科学",有人说"太罕见了",还有人建议"再检查一遍"。
"我也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是这样。"李主任摇摇头。
消化科的陈主任也被叫了过来,他重新给王大姐做了检查,结果和之前一样。
"这种情况我行医三十年只见过一次。"陈主任说完,又对着屏幕仔细观察了好久。
王大姐听着医生们的对话,越来越恐惧。
她想问发生了什么事,但又不敢开口。
从医生们的表情和语气中,她感觉自己可能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
"到底怎么了?"王大姐终于忍不住问道。
医生们停止了讨论,齐刷刷地看向她。李主任走到她身边,表情复杂。
就在这时,医院的院长也匆匆赶来了。他听完汇报后,亲自查看了B超图像。
"立即安排会诊。"院长下达了指令,"这个案例必须详细记录。"
当李主任再次走向她鑫策略,准备说出那个改变她人生的诊断结果时,王大姐的手不受控制地开始颤抖,冷汗瞬间沁透了后背…
发布于:河南省信钰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